我国的桑业生产历史悠久,约在五千年以前,先民就在中原大地上开始栽植桑树。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经有“桑”字,《山海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淮南子》等不少古籍中都有对桑树的描述,众多出土文物上也有桑树的形象。 有关桑树的得名,有一个委婉动人的故事,晋代干宝的《搜神记》载,一女子想念远在外乡的父亲,向家中的白马许诺,找回父亲就嫁给它。当白马载着父亲归来后,却被杀死,并把马皮晒在院中。女子伤心欲绝,许下心愿,愿与白马同去。后一阵风起,马皮将女子裹挟而去。几天后,在树上发现化为蚕的女子和马皮,“因名其树曰桑。桑者,尚也”。象征着受恩必报高尚的感情。 桑树在古人的心中是神圣的,我国各地都流传着关于桑的神话传说。古代的许多仪礼谋议也都在桑林中举行,“昔者尧见舜于草茅之中,席陇亩而阴庇桑,阴移而授天下传”(《战国策》),尧在桑树下把天下禅让给了舜。 古人生活中处处有着桑树的影子,古代常在住宅旁栽种桑树和梓树,后世就把“桑梓”作为家乡的代称。“期我乎桑中,要我乎上官,送我乎淇上矣”(《诗经·桑中》),青年男女多在桑林中约会,后用“桑中”“桑间”专指男女约会的地方。古代男孩出生后,要用桑木做的弓,蓬梗做的箭射天地四方,象征孩子长大后有四方之志,用“桑弧蓬矢”指男子的远大志向。“日夕垂,景在树端,谓之桑榆”(《淮南子》),桑榆是西方日落处,太阳落在西边的桑树和榆树间,后用以比喻的晚年。“接待以来,已见东海三为桑田”(《神仙传》),仙人麻姑自称三次看见东海变成桑田,后用“沧海桑田”比喻世事变迁很大或人生短暂。 桑作为一种意象,也大量出现在诗文之中。《诗经》中收录了许多桑为题材的诗篇,如“十亩之间兮,桑者闲闲兮,行与子还兮!十亩之外兮,桑者泄泄兮,行与子逝兮!”诗中描写了一群采桑女在大片桑林中穿梭,在劳动行将结束时,互相招呼,结伴同归的情景,洋溢着愉快而轻松的气氛。 |